在2020年之前,中国足球界曾一度风光无限,国足运动员们的工资水平达到了千万级别,甚至在入选国家队后,薪资还能再上浮20%。那时候的足球市场繁荣而疯狂,各大俱乐部为了争夺优秀球员和引进外援,不惜花费巨资签下天价合同。这些合同数字让人瞠目结舌,也令众多球迷看到了中超崛起的希望。
然而,这样的盛况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进步。随着时间推移,人们逐渐发现,烧钱并没有让中国足球更上一层楼,反而使俱乐部负担沉重,球员的表现也并未与他们的收入成正比。在这样的背景下,足协终于在2021年出台了限薪令。
根据新的规定,本土球员的顶薪被限制在500万人民币,而外援的年薪则不得超过300万欧元。这一政策无疑是对俱乐部烧钱行为的遏制,也让球员们的薪资大幅缩水。从那时起,球员们的收入大打折扣,不再是曾经那个“一夜暴富”的时代。
如今,球员的收入主要来自基本工资、比赛奖金和商业代言。然而,与过去的天价合同相比,现在的球员薪资显然相形见绌。赢得比赛有奖金,但也要看球队的表现,如果球队表现不佳,奖金就会大打折扣。而商业代言则只有少数顶级球员能享受到,对于大部分普通球员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随着足球圈整体市场的萎缩,品牌商对足球的投资也变得越来越谨慎,导致球员们的商业代言机会大为减少。许多球员不得不另谋生路,退役后选择做青训教练、开办足球学校或者投资做生意。例如,退役的国脚赵明剑曾透露,自己税后每月工资不过两万五,年终奖加起来一年也仅有五万多。这样的收入显然远远不够支持他们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在这样的背景下,前国脚徐亮公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能再降薪了!”他的话立刻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他说得有道理,认为职业球员的工资本就不高,再降下去将无人能继续从事这项职业;但也有人认为,国足现在的水平和收入根本不成正比,甚至觉得这份薪水本身就不值得讨论。
其实,中国足球的薪资水平与日韩、欧洲五大联赛相比有着巨大的差距。日韩足球的联赛已经发展了几十年,商业化程度高,青训系统也相对完善;而欧洲的五大联赛则拥有高额的电视转播权收入和大量的商业赞助。相比之下,中国足球在这些方面还远远落后。中超联赛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但由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球员薪资的差距自然就显现出来。
对于降薪这个问题,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意见分歧很大。支持者认为限薪令可以抑制俱乐部的盲目烧钱行为,推动中国足球健康、有序的发展;而反对者则认为薪资过低将打击球员的积极性,影响到青训的未来。其实归根结底,大家对这件事反应这么大,还是因为我们的足球体系确实存在很多缺陷。
如今国足的胜率并不高,主教练的带队胜率也令人堪忧。与此同时联赛本身的商业化也相当落后尽管中超联赛的知名度逐年提升但整体的市场价值和商业运作依然无法与其他顶级联赛相比没有强大的商业支持球员的薪资也难以与他们的实力相匹配。
除了外部问题如联赛制度和商业化程度之外解决中国足球的问题还需关注球迷的心态他们从最初的期待到如今的失望再到无奈的自嘲每次比赛前都会充满期待但结果往往以失望告终而最近的比赛结果更是让球迷们的心情跌到了谷底网络上充斥着对球员的吐槽和调侃但无论如何球迷们依然会撑起那面五星红旗继续支持着自己的球队。
要改变中国足球的现状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改进联赛制度提高商业化程度加强青训培养优秀的教练和球员同时还需要改变球迷的心态让他们重新对中国足球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中国足球才能够真正走出低谷迎来新的繁荣和发展。